在光伏電站的基礎建設中,光伏墩的施工方式直接影響項目進度與成本投入,預制光伏墩和現場澆筑光伏墩作為兩種主流方式,在施工效率與成本控制上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特點。?
從施工效率來看,預制光伏墩有著顯著優勢。其核心在于 “工廠預制、現場安裝” 的模式:在工廠內,可借助標準化模具批量生產,不受戶外天氣(如下雨、嚴寒等)影響,能實現連續穩定作業,構件生產周期更可控,一般單個光伏墩從澆筑到養護成型,在工廠規范條件下 3-5 天即可完成,且可同步進行多個構件的生產。運輸至現場后,只需完成基礎找平、吊裝定位等簡單工序,若場地條件達標,單個體積較小的光伏墩安裝耗時通常不超過 30 分鐘,對于規模化電站而言,能大幅縮短現場施工周期,尤其適合工期緊張的項目。?
而現場澆筑光伏墩受環境制約明顯。需在現場搭建模板、綁扎鋼筋、澆筑混凝土,單道工序需等待前道工序完成,且混凝土養護需 7-14 天(受氣溫、濕度影響),期間若遇陰雨天氣,還需采取防雨遮蓋、延長養護期等措施,會進一步拖慢進度。以同等規模的光伏電站基礎施工為例,現場澆筑往往比預制安裝多耗費 30%-50% 的時間。?
成本控制方面,兩者的差異體現在不同環節。預制光伏墩的成本優勢集中在長期與規模化項目中:工廠批量生產能降低模具分攤成本,標準化工藝減少材料浪費,且現場安裝人工需求少(僅需吊裝和輔助工人),間接節省人工成本。不過其前期需承擔工廠生產設備投入、構件運輸費用,若項目規模小,運輸及設備分攤成本可能拉高整體支出。?
現場澆筑光伏墩的初期成本門檻較低,無需專門生產設備,材料(水泥、砂石等)可就地采購,能減少運輸環節的額外支出。但施工中人工成本較高 —— 模板搭建、鋼筋綁扎等工序需大量技術工人,且混凝土現場攪拌易出現材料浪費;若遇天氣影響導致工期延長,還會增加人工及管理的隱性成本。對于小體量、分散性的光伏項目,其成本靈活性更具優勢,而大型項目中,綜合成本通常高于預制方式。?
綜上,預制光伏墩在施工效率上更適配規模化、工期緊的項目,成本優勢需在一定規模下顯現;現場澆筑光伏墩雖施工節奏較慢,但小項目中成本控制更靈活。實際選擇時,需結合項目規模、工期要求、場地條件等綜合考量,以實現效率與成本的平衡。?